2)第229章 压着线活动_最佳娱乐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坏是非常主观的东西,也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因为它没有评判的标准,奥斯卡又不同于欧洲的那些电影节,它是由几千名评委投票产生结果,所以在舆论上对这些评委的投票进行影响就存在可能。

  奥斯卡公关就像一场竞选大战,所有的活动如同战场一样,要为自己造势、要互相勾心斗角,仿如选举般拉票,令人身心疲累。

  每场活动都会伴随着宴会,洛杉矶的鸡肉像塑料一样,这种‘塑料鸡肉宴’至少要吃二三十次次才能拿到奥斯卡。

  为了小金人,再难吃的‘塑料鸡’也得咽下去。

  面对媒体要笑脸相对,跟影评人交谈要让他们如沐春风,还有演员工会、导演工会都要去拉关系,不能乱讲话,要一步一步才能打到奥斯卡。

  李安非常清楚,奥斯卡背后的潜规则充满争议:艺术永远不是唯一的标准,运气、人望、公关等等因素,都会在最后左右奖项的归属。

  2000年最后一个周末,《卧虎藏龙》北美放映规模扩大到了300家影院,扩映策略依然以靠近华人社区的影院为主。

  由于影片发行策略准确无误,宣传有针对性,北美口碑极其出色,扩大放映之后不但没有出现单馆票房暴跌的情况,反而走势异常稳定,300家影院周末平均单馆票房高达2.89万美元。

  这也是《卧虎藏龙》点映的第三个周末,北美票房累计1345万美元。

  罗南非常确定,这部花费800万美元买断北美版权的电影,必然会带来利润,哪怕在奥斯卡上一无所获。

  如果能在奥斯卡上有所斩获,赢得几千万美元利润也不是难事。

  在奥斯卡上的投资是有意义的,因为获得了学院和评委们的垂青,作品提名乃至赢得奥斯卡,都能带来很大的经济回报。

  影片的重映,DVD的发售、再版,周边的贩卖,甚至是公司其他影片的投资,都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这就是“声誉”效应。

  除了报刊广告,罗南雇佣的那家公关公司还在好莱坞电影人聚居的例如比弗利山庄和圣莫妮卡等地区投放户外广告牌,同时也开始顺应新媒体趋势,打造用来为《卧虎藏龙》拉票的网站和博客。

  很多人将拉票视为奥斯卡的“黑幕”,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影片足够优秀就可以秒杀一切,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却鼓励合乎规定范围内的拉票公关,认为这是自由竞争意志的体现。

  想要在一众强力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拿到理想的结果,罗南也不惜采用有些过火的举动,在《纽约时报》上打整版广告,鼓吹《卧虎藏龙》是“本年度最佳电影”。

  同样是宣传攻势,直接针对有投票权的学院成员,更经济有效。

  为此,使馆

  请收藏:https://m.dnetk.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