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七章 换了人生_大明太孙朱雄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时候不加牛鼻环,称之为“桊”,据《吕氏春秋·重己篇》记载:桊、使五尺竖子引其桊。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指了指脑袋,朱雄英笑道:“瞧,祖宗们的智慧,远不是我们能及的。他们早就给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留下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朝廷不仅要管你们的生活,更要在各城建立书院,让你们的孩子能够读书,明事理,入仕为官,造福一方。”

  “总而言之,那里已经是大明的土地,你们只要遵纪守法,就可以在那里安居乐业,不必再过朝不保夕的日子。”

  对于这些沦落敌手多年的汉人奴隶,首先就是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身为大明的子民,光明正大的站在阳光的民族自豪感。

  只要肯努力,只要奉公守法,大明帝国,可以庇护他们的子子孙孙。

  当然,难处也不是没有,河套地区的耕地,早就退化成了草原,想把地给养熟了,他们且得满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几年了。

  “殿下,您放心,小民们都是勤快人,一定能把地开出来。”

  “是的,原来是给元朝的贵族们干,现在是给咱们自己干,怎敢惜力呢!”

  “唉,就是可惜了,就差一天,我爹要不是死在乱军中,也能看到今儿这好日子。”

  年轻汉子这话,可是触动了大多数人的伤心事,他们的亲人或多或少的客死草原。这份刻骨铭心的痛,也引的在场诸人频频抹泪。

  是啊,就像那汉子说的一样,有多少人能多活一天,也能跟他们一样,过上有盼头的日子。

  瞧着朱雄英坐在叫花子般的汉人奴隶中间,语气和善、耐心的与他们交流。站在远处的耿炳文、常森频频点头,心里也着实的心疼他。

  太子爷这一走,殿下好像一日就老成了许多,行事言语也稳重不少,颇具朱标三分风采。这男人都是在经历中成长,战火、朝堂、亲情、可是把这位殿下凿了个够呛。

  耿炳文叹了口气:“殿下从小没娘,现在又没了爹,还要扛着大明这副重担,不容易啊!”

  常森也收起了玩世不恭的作风,喃喃了一句:“谁活着容易啊!”

  昨儿,朱雄英已经俱本进京,第十二次北伐正式告终。虽然形势一片大好,可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朱标这一走,太孙的心也乱了,占了河套就收手了。

  而且,在给陛下的奏本中,也提及了安置政策,大小松山划归陕西;并于河套、察哈尔地区设置察哈尔行都司。且指名瞿能任都指挥使,吴高、李坚为布政使。

  常森了解自己的外甥,大张旗鼓,耗费如此多的人力、无力,却草草收场,他心里一定是最难受的。

  “哟,二位侯爷,怎么过去啊!”

  说话的是夏原吉,此次北征,他可是露了脸了,不仅提出了奇策、更保证大军粮草供应无忧,立下了功劳。

  太孙已经下敕,晋其为户部左侍郎。这一趟北征,他可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呵呵,“夏侍郎,你快过去吧!殿下刚还要找你!”,耿炳文微微一笑,指了指做饭食的地方,言外之意已经很明白了。

  请收藏:https://m.dnetk.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