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十六章 归化之辩_附身吕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时的回答却让徐庶至今有些迷糊:如果有一天,元直觉得他错了,那他就一定错了。

  这算是否定吧?但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那换个说法吧,时移世易这个元直懂吗?”

  徐庶点点头。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我打了你一巴掌,明天你死了,这个可能是我下手过重,按律当判刑,但如果十年以后你死了,也要怪我吗?”吕布笑道。

  “自然不能。”徐庶点点头。

  “同样的道理,先贤的学说,有一些在当时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放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却未必全对,时代在推移,学问也该与时俱进,就像我大汉律法,相比于商周时期,自然会有许多不同,这点上大家可以接受,为何学问、做事上,就一定要照搬前任经验?”吕布笑道:“大汉立国四百年都未能彻底解决归化问题,已经说明王化在这件事上并不能真的完全做到令四夷宾服,不是说它不好,只是用错了地方,观念、风俗上,胡汉之间差异太大,你想让人家接受你的观点,有时候就要用一些强硬的手段,就如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到如今,有几人记得当年其他六国的文字?”

  “将军想要效仿始皇?”徐庶抬头,看向吕布惊讶道。

  “算不上,将这些羌胡与当时六国并论,元直未免太过抬举他们了。”吕布摇了摇头:“元直之前的平胡册我也看过,以王化观点来看,元直已经做到极致,建立各族聚集地,让他们接受王化,短期内,的确能让他们感恩戴德,但元直你记住,那是暂时的,这种感恩不可能一代代传下去,就算这一代愿意,只要他们保留着自己的文字、服装、风俗,总有一天,还会成为后患,到那时,我们的后代未必能够压住这些人,此册乃治标之策。”

  “那不知将军有何妙策?”徐庶皱了皱眉,看向吕布。

  “妙策?这世上哪有所谓的妙策?只要你看清楚了问题的关键,除非无解之题,否则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会太复杂,至少在理念上,不会太复杂,根本不必什么妙策。”吕布笑道:“元直可知,为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庶洗耳恭听。”徐庶摇了摇头道。

  “很简单,不同。”

  “不同?”徐庶愕然。

  “就是不同,他们穿的跟我们不同,说的话跟我们不同,仍在人群里很突兀,所以大家本能上会排斥。”吕布点点头。

  “但如果有一天,匈奴人穿着汉人的服侍,说着汉人的话语,就像现在外面那些被立功之后,被拔升为汉人的匈奴人、鲜卑人一样,元直还觉得他们跟汉人有多大区别吗?”吕布指了指门外那些肃然而立的汉子,大多数是吕布从奴兵中解除奴籍,立功后被准入汉籍的匈奴、鲜卑乃至屠各、羌族等人,但现在看去,与寻常汉家将士根本没多大分别。

  “无法辨别。”摇了摇头,徐庶苦笑道。

  “胡汉杂居,的确会造成一些混乱,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最节省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做的是该控制平衡,让这个过程顺畅,而非胡乱压制。”

  “庶受教!”徐庶若有所思,向吕布行了一礼,而后告退。

  今日一番言论,并不是证明吕布比徐庶有多聪明,而是为徐庶打开了一扇门,一扇让他跳出了固有的儒家思考,从另一种角度去思索问题的方式,许多以往学问上的疑惑一下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dnetk.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