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6章 鸡鸣狗盗_成语故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那把古琴,也成为了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倾听,去珍惜,就会发现身边有许多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而他们的存在,也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动力。

  137巧立名目

  在一个遥远的古代王国,有一个名叫赵县的县城。赵县县令姓李,他是一位聪明绝顶但又极其贪婪的官员。李县令一直梦想着能升官发财,但他的政绩平庸,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于是,他常常苦思冥想,想要找出一个既能为自己捞取政绩,又能中饱私囊的妙计。

  有一天,李县令在翻阅古籍时,偶然看到了“巧立名目”这个成语。他灵机一动,心想:“如果能巧妙地设立一些名目,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搜刮民脂民膏了吗?”于是,他开始琢磨着如何运用这个成语的智慧来为自己的仕途铺路。

  李县令首先想到的是修建一座庙宇,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立即下令全县百姓捐钱捐物,声称这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让赵县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们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县令的畏惧,还是纷纷解囊相助。

  庙宇建成后,李县令又故技重施,以庙宇的名义举办各种庙会、法会,每次活动都要百姓捐钱捐物作为香火钱。他还设立了名目繁多的神职,如“庙祝”、“香火管理员”等,这些职位都由他的亲信担任,他们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贪污公款。

  然而,李县令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又想出了一个新名目——赵县特产税。他宣称,为了推广赵县的特产,提高百姓的收入,他决定对所有的特产进行征税。这样一来,无论是农民种植的庄稼,还是工匠制作的手工艺品,甚至是渔民捕捞的海鲜,都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特产税。百姓们苦不堪言,但又无处申诉。

  李县令的巧立名目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以维护县城治安为名,设立了“夜间巡逻队”,每夜都在街上巡逻,抓捕所谓的“宵小之徒”。但实际上,这些巡逻队成员都是他的亲信,他们借机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就这样,李县令凭借着巧立名目的手段,在赵县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他的贪婪行为引起了百姓们的不满和怨恨,但大家又都敢怒不敢言。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张三的年轻人出现了。张三是一个聪明机智、正义感十足的青年。他看不惯李县令的所作所为,决定站出来为百姓们讨回公道。

  张三首先联合了一些有识之士,揭露了李县令巧立名目、贪污腐败的行径。他们通过写状子、贴传单等方式,将李县令的罪行公之于众。百姓们看到这些揭露真相的文字,纷纷响应张三,要求李县令下台。

  李县令见势不妙,想要动用武力镇压张三等人。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了民愤,士兵们都不愿为他卖命。最终,李县令在百姓们的声讨和抗议中被迫下台,他的巧立名目之术也随之破灭。

  张三等人成功地为赵县百姓讨回了公道,他们的事迹传遍了整个王国。国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对张三等人给予了嘉奖,并将赵县交由他们管理。在张三等人的带领下,赵县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和和谐。

  而“巧立名目”这个成语也在这个故事中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私利而故意设立各种名目、玩弄权术的行为。它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巧言令色、贪图私利的人,同时也要敢于站出来揭露和抵制这些不正之风。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公正、和谐,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请收藏:https://m.dnetk.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