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309章 三分内史(中)_少帝成长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显现。

  想想也正常:一个武勋都还没达到封侯要求的官僚,在汉室很难有什么作为。

  自然而然,作为‘准御史大夫’的内史,自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彻侯之爵’的身份要求。

  在汉室初,类似的政治潜规则并不明显——毕竟汉室前几位丞相,其政治轨迹都是‘平民-功臣-丞相’这样的逆袭式上位。

  早已在战争中证明过自己能力的开国元勋,不需要再走郎官-外放-任九卿-为内史-晋御史大夫-拜相这样的轨迹。

  如萧何这样的猛人,当初就几乎是从一个负责后勤粮草的‘后将军’,直接成为汉相的逆袭典范。

  平阳侯曹参,虽然在萧何去世前做过齐国丞相和御史大夫,但曹参在开国功臣中的声望,丝毫不比萧何底。

  在刘邦称帝,并‘论功行赏’时,大半舆论都以为,随刘邦南征北战,身负七十余创的平阳侯曹参,应该排在第一。

  只不过刘邦强行把萧何排在了第一位,这才让曹参成为了汉室第二位丞相。

  而现如今,开国元勋大半凋零——在陈平死去、审食其为相的那一刻,汉室就基本告别了‘开国元勋’为相宰的时代。

  毕竟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如今的辟阳侯审食其,还是即将接替审食其的北平侯张苍,亦或是将来替补张苍的故安侯申屠嘉,都算不上开国元勋当中的佼佼者。

  审食其无论是爵位,亦或是如今丞相的官位,都属于‘恩封’的范畴,和审食其的功勋关系不大。

  张苍成为丞相,则更多是出于出色的政治手腕,以及‘荀子门徒’的舆论话语权。

  说白了,人家成为丞相纯靠治政能力,武勋只是达到了及格线而已,并不像开国时的萧何曹参那般,占据主要因素。

  至于再往后的申屠嘉,那更是不用说——申屠嘉食邑五百户的故安侯,甚至都不是高皇帝封的!

  说白了,申屠嘉根本算不上开国元勋。

  这样一来,类似‘非侯勿相’‘非侯勿御史’,乃至于‘非侯勿内史’这样的政治潜规则,在汉室政坛自然也就愈发直白。

  毕竟如今的汉室,已经没有可以依仗的开国元勋,官员能力是否出众,只能通过其过往的执政经历作为参考,以得出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

  即便如此,此时汉室选拔郡守、郡尉一级的地方官僚,更多还是以开国时立下的武勋为主要参照。

  那申屠嘉来说,就是从大头兵一点点成为军官,并折道成为淮阳郡守的鲜活例子。

  但再过几十年,在开国时立下功勋的所有人都化为黄土之后,还是就见迎来一次十分严重的人才断档期。

  在历史上,这一时期恰好是景帝一朝。

  贾谊、晁错这样的有识之士不再出现,开国元勋当中,就连申屠嘉这样的‘最后排面’都告别人世,汉室,

  请收藏:https://m.dnetk.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