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0315章 安灞阳茂_少帝成长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会成为汉室所面临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地方豪强兼并土地,兼并的越起劲儿,就越容易被地方官员视为‘行走的政绩’。

  ——对于陵邑迁徙,朝堂对各地政府是有指标的!

  满足要求,自然是嘉奖鼓励,超额完成任务更是要升官赏赐,至于没完成任务的,自然躲不过被臭骂一通,甚至丢掉乌纱帽。

  而地方豪强所兼并的土地,在豪强被迁入关中之后,大都会被官员吃下,却又并非是地方官员,自此拥有这些土地的拥有权。

  想想就知道:某地县令为官三年,在治所置办下千亩良田,任谁都会起疑心。

  所以,汉室官员在吃下迁徙豪强留下的田亩之后,会非常聪明的将其贡献出来:陛下你看,臣给陛下赚回来好几千亩田!

  官员受贿,自然是良心大大的坏掉了;但要是官员将受贿得到的东西,转手拿去交给皇帝···

  嗯,这种感觉,问问乾隆就知道了。

  将好不容易吃下的田再送给皇帝,官员心里也不会不舒服——相比起那一点点钱财,得到在皇帝面前的‘露脸机会’,无疑更为划算一些。

  更何况那些田亩留在手里,本来就是烫手山芋,随时会让官员沾染‘贪腐’的标签。

  反正不能吞下,还不如借花献佛,在皇帝面前露个脸。

  也就是说:在地方豪强被强制迁移入关中之后,其留在家乡的田亩,先会被地方官员‘低价购入’,而后献给皇帝,或者说政府,使其成为官田。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豪强留下的土地,最终会由国家掌控其处置权。

  而在重新‘抢’回田亩处置权之后,汉室皇帝普遍会有一个十分骚包的操作:授田。

  理由五花八门:朕高兴了,朕不高兴了;太后过生日了,太后不想过生日了;朕心疼百姓了,朕不想再心疼百姓了等等,都能成为汉天子授田的理由。

  至于授田的标准,也是按照‘谁更穷就给谁发、谁成分好给谁发’为参考。

  发现了没?

  兜兜转转,百姓因生活所迫而出售的田地,最终又回到了百姓手中!

  百姓暂时失去了田亩,收获了一笔不菲的‘田亩出售费’;国家借着授田大捞一笔政治威望!

  反观豪强,非但没有凭借土地兼并发家致富,反而将大半身家搭了进去,一声忙碌化作浮尘。

  这样的操作模式,使得汉室长期,且随时掌控对社会资源,主要是田亩的‘强制再分配’,将社会矛盾永远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而这一切的根本,便是历史上由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制定,最终被元帝那个呆瓜一纸诏令取消掉的陵邑制度。

  可以说,陵邑制度的存在,足以支撑汉室打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使中央集权在神州大地成为常态,并飞速进步到更高级别的文明。

  只可惜,将地方

  请收藏:https://m.dnetk.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