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062章 商人无国(中)_少帝成长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么,但实际上···

  高祖刘邦四十七岁才起兵,自是没有什么经济概念;发现国库穷的跑耗子,便一拍脑门,发行了三铢钱,并规定三铢钱的价值,等同于当时市场上流通的秦半两钱。

  要知道秦半两钱,重十二株!

  刘邦却规定三株钱,半两钱价值相同,这就相当于:国家拿着一张五块,来换你手上的二十。

  一夜之间,汉家天下集体通货膨胀四倍!

  而作为皇城,本就人口集中,物资严重依赖于外部输入的长安城,物价更是狂飙不止。

  杜氏以每石一百钱的价格,将那接近十万石粮食卖陈平给国库时,长安的粮价,是一石三千五百钱!

  也就是说,陈平的国库‘花费’一千万三铢钱,买下杜氏的十万石粟米后,转手放到市场上一卖,就赚了足足三万万四千万钱!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就在陈平将那十万石粟米卖出的前一天,朝廷正式颁布吕太后诏令:废黜钱三铢,行钱八铢···

  也就是说,杜氏实际上,是给当时穷的跑耗子的国库,捐献了将近三亿四千五百万钱!

  而当时国库一年的税收,也不过十万万钱而已。

  有了这笔钱,陈平才得以迅速的平抑长安物价,有幸没有遭遇曹参那般,只能坐牛车上朝的悲惨遭遇。

  安陵杜氏,则是自那以后,正式成为长安豪强中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

  在长安占据一席之地后,杜氏重新捡起以往在家乡干的行当:卖粮。

  发展到如今,长安每十家米铺中有八家姓杜,关中每十家米铺有六家姓杜。

  其余的中小粮商,也基本都与杜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将女儿嫁给了杜氏的子弟,就是自己的儿子娶了杜氏的闺秀。

  可以说,在内史和少府不插手的情况下,关中的粮价,杜氏说千钱一石,市面上就不会出现九百钱一石的粟米。

  靠着这个‘说一不二’的能力,杜氏的财富在过去十五年当中,几乎以每年增长一半的的速度急速累计,从迁入安陵邑时的三百万钱,暴涨到现在的五万万钱!

  就这,还是最近几年杜氏家主年纪渐长,锐气渐消,趋于保守,注意力从赚钱转向了购置田亩。

  即便是如此,杜氏在关中粮食市场的地位,也依旧是毋庸置疑的龙头。

  作为商人,尤其是粮商,无论是对政治环境还是市场变化,杜氏都有着无比敏锐的嗅觉。

  传闻每年开春,农民将种子撒下去,杜氏就能通过独家秘术,预册出当年的收成是好是坏!①

  而对于朝局的变化,杜氏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但凡出个风吹草动,关中民心一乱,那就是粮价飞涨的良机!

  哪怕马上将粮价翻个番,慌张的民众也都会义无反顾的囤回家。

  今年,无疑是杜氏迁家安陵后的十五年中,最幸福的一年了。

  先是长安大乱,大队兵马疾驰于街道,粮价成功从八十五钱,自然涨到了一百四十钱!

  其后未央宫外的变故,又让粮价涨破了两百钱的历史巅峰!

  先前还在停售观望的杜氏见此,彻底坐不住了!

  ·

  ·

  ·

  PS:1.这件事我忘了是在哪本书上看的了,反正说的神乎其神,不过我个人猜测,这根本就是杜氏为了制造恐慌,控制粮价才装神弄鬼弄出来的东西,可信度小于零。

  文中关于西汉安陵杜氏的记载,参考自《史记·货殖列传》。

  请收藏:https://m.dnetk.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